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要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瘦身健体”这个比喻词之前用在国有企业,主要做法是非必要职能剥离和无效资产清退。对城市的瘦身健体,就是无效人口疏散。
所有的大城市的实际人口容量都有极限,这由产业结构决定,所以在产业发展角度看很多滞留在大城市的人都是无效人口,只能加重管理负担、提高管理成本。所以除却面子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务实的做法就是人口瘦身。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北京,它虽然长期处于人口自然减少状态但并不追求常住人口能够保持增长,在2015年以来一直在疏散产业角度的无效人口。
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至县城一级负债建设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过剩状态。如果当地没有足够的实有人口,这些设施仅是维持现有水平都很困难,遑论更新。设置的机关单位虽然已经经过一轮瘦身,也还是面临很严重的冗员和发工资困难的问题。指望靠转移支付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现实,因为同样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奶的奶牛也是有限的。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各大城市要学习北京经验,通过环保等去产能手段或户籍管制把在产业角度的无效人口进行疏散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造血能力;中小城市则要准备好重新接纳这些人口回流,需要注意这些在大城市产业角度的无效人口到了本地就会摇身—变为有效人口,因为即使只是最基础的劳动产出和最基本的消费能力也是中小城市非常急需的。
特别是现在已经处于人口总量与生育双下降的新背景,虽然效果可能很微弱,但“无效人口”回流到中小城市后总体上一定会形成更多的生育,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考虑。